分子輻射生物學(Radiobiology for the Radiologist 7/e)(團體訂購另有優惠)
定價
$ 1,450
售價
$ 1,305
數量:
分子輻射生物學(Radiobiology for the Radiologist 7/e)(團體訂購另有優惠)-需求單
ISBN-13碼 :
9789576169847
出版日期 :
2013/09/11
CIP :
415
書系代碼 :
44066
原著 :
Eric J. Hall.Amato J. Giaccia
譯者 :
洪世凱.黃正仲 等
開數 :
16開
頁數 :
550
裝訂 :
精裝
印刷 :
彩色
定價 :
1450
教學資源 :
僅供採用本書為授課教科書之老師申請
團體訂購另有優惠
內容簡介
分子輻射生物學是放射治療的基礎,Eric J. Hall 及Amato J. Giaccia 兩位教授所撰寫之 Radiobiology for the Radiologists 自 1975 年問世以來,內容非常充實,不但在基礎科學上有很深入的探討,對於臨床放射醫學,包括放射診斷、放射治療及核子醫學,也都有很實際的應用參考價值。因為普受好評,廣為世界各國採用作為放射生物學之教科書,甚至臨床放射醫學相關之專科醫師、醫學物理師及輻射防護人員執照考試,其中之放射生物學測驗都將本書作為主要範本,以為命題依據。
譯者序
Eric J. Hall 和Amato J. Giaccia合著之《Radiobiology for the Radiologist》放射生物學經典書籍第七版已在2012年出版問世。由於中譯第六版在2008年12月發行後,距今已經四年多了,中譯本跟進改版已是迫在眉睫。
第七版相較第六版在內容上做了很大篇幅的增刪。增加第14章「輻射恐怖主義 (Radiologic Terrorism)」; 第15章「分子影像 (Molecular Imaging)」,該章介紹CAT及PET等分子影像的技術原理及最新進展以及第24章「放射治療後的再治療 (Retreatment after Radiotherapy)」,由於癌症經放射治療後,若復發再放療時,需考慮之情況有別於初次治療。另方面,由於分子生物學的進展,因此第2章「DNA及染色體傷害及修復之分子機制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NA and Chromosome Damage and Repair)」在分子機制的內容上,相較之前的版本有更詳細的介紹。第28章「高熱療法 (Hyperthermia)」最近幾年在臨床試驗上顯示不錯的結果,因此也做了大幅修正。第七版在章節刪除部份,由於「基因治療 (Gene Therapy)」和「預測分析 (Predictive Assay)」這兩個領域仍在研究的萌芽階段,因此刪除。另外,「放射生物學之分子技術 (Molecular Techniques in Radiobiology)」章節內之分子生物觀念及技術介紹,則分散在其它各章節涉及相關技術時討論。
英書中譯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既要忠於原著,又要譯筆流暢。本書所有譯者皆本於造福莘莘學子之理念,勉力以赴,期學子習得完整之放射生物學觀念及理論。雖有時未臻完善,仍值得鼓勵。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我請到我在美取得博士學位的授業恩師Prof. Joel S. Bedford就讀英國牛津大學時的指導教授Prof. Eric J. Hall(按輩份算,是為我的師祖)為中譯第七版寫序,這是學術上的傳承,更為本書增添無比光彩。
黃正仲 謹誌於
國立陽明大學
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教授
2013年7月11日
放射治療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與建構,已經廣泛地應用在癌症治療上。從早期的2D平面技術,逐步進展到三維圖像、強度調控、影像導引、呼吸調控,到目前最新的螺旋圓弧技術等,更能有效地減少正常組織的傷害,降低治療誤差,提高腫瘤控制率。輻射生物學是臨床上放射治療的磐石,Eric J. Hall教授著作的Radiobiology for the Radiologist,在基礎和臨床的應用上有很深入的探討。由於內容充實,對於放射診斷、放射治療及核子醫學,都有很實際的應用參考價值。無可諱言的,隨著醫學物理及醫療科技的快速進展,輻射生物學也面臨著與時俱進的挑戰。在編譯第六版後,很快的時間內,Eric J. Hall教授著作的Radiobiology for the Radiologist第七版業已出版。為了提供即時、本土化的中文版參考書,感恩參與編譯的各位先進,在百忙之中,能夠盡速交付,使得本書出版順利。特別感謝黃正仲老師邀請Prof. Eric J. Hall為此中譯本寫序,使得此書增添無上光采。另外,也特別感謝蔡香君小姐的校正、潤飾,使得出版工作更加順利。
希望本書對與輻射領域相關的讀者能有所幫助,然倉促成書,謬誤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諸位讀者先進不吝指正,俾使本書更臻完善。
洪世凱 謹誌
佛教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
2013.07
譯者簡介
黃正仲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輻射健康科學系 博士
國立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 教授兼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
洪世凱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士
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 博士
佛教大林慈濟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 主任
教育部 部定助理教授
王昱豐
國防醫學院 醫學士
國防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 碩士
佛教大林慈濟綜合醫院核子醫學科 主任
教育部 部定副教授
任益民
國防醫學院 醫學士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放射生物學 博士
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部 部主任
台灣放射腫瘤學會 理事長
教育部 部定教授
李文星
高雄醫學院 醫學士
國立中正大學分子生物研究所 碩士
佛教大林慈濟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 主治醫師
教育部 部定助理教授
林宏益
國防醫學院 醫學士
佛教大林慈濟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 主治醫師
教育部 部定講師
林群書
國防醫學院 醫學士
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部 主治醫師
教育部 部定助理教授
高潘福
中山醫學大學 醫學士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碩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核子醫學科 主任
教育部 部定副教授
許文林
國防醫學院 醫學士
美國杜蘭大學 碩士
佛教花蓮慈濟綜合醫院 副院長
佛教花蓮慈濟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 主任
教育部 部定副教授
張國華
國防醫學院 醫學士
馬偕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 主治醫師
教育部 部定講師
陳一瑋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士
國立陽明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 博士
台北榮民總醫院癌病中心放射治療科 主治醫師
教育部 部定助理教授
陳裕仁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士
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藥學研究所 博士
馬偕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 主治醫師
教育部 部定教授
陳宛柔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技術學系 學士
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系 碩士
國立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 博士班
黃經民
國防醫學院 醫學士
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 博士
佛教台北慈濟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 主任
教育部 部定副教授
莊紫翎
台北醫藥大學 醫學士
佛教大林慈濟綜合醫院核子醫學科 主治醫師
劉岱瑋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士
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 博士
教育部 部定副教授
謝忱希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士
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藥學研究所 博士
亞東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 主治醫師
蘇裕傑
高雄醫學院 醫學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 碩士
佛教大林慈濟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 主任
教育部 部定助理教授
目次
第一部分:給放射診斷,核子醫學和放射腫瘤的學生
第 1 章 輻射吸收的物理和化學∕洪世凱 譯 3
第 2 章 去氧核糖核酸和染色體傷害及修復的分子機轉∕洪世凱 譯 12
第 3 章 細胞存活曲線∕陳裕仁 譯 35
第 4 章 有絲分裂週期的輻射敏感度和細胞分期之關係∕陳裕仁 譯 54
第 5 章 分次放射與劑量率效應∕黃經民 譯 67
第 6 章 氧氣效應與再氧化∕林群書 譯 86
第 7 章 線性能量轉移及相對生物效能∕陳一瑋 譯 104
第 8 章 急性輻射症候群∕許文林 譯 114
第 9 章 輻射保護劑∕劉岱瑋 譯 129
第 10 章 放射線的致癌性∕張國華 譯 135
第 11 章 輻射線對遺傳的影響∕謝忱希 譯 159
第 12 章 輻射對胚胎及胎兒的影響∕李文星 譯 174
第 13 章 輻射導致的白內障生成∕謝忱希 譯 188
第 14 章 放射恐怖攻擊∕邱文彥 譯 193
第 15 章 分子影像∕邱文彥 譯 201
第 16 章 診斷用放射學、侵入性放射學及心臟學、核子醫學的劑量與風險∕王昱豐、莊紫翎 譯 222
第 17 章 輻射防護∕高潘福、陳宛柔 譯 253
第二部分:給放射腫瘤的學生
第 18 章 癌症生物學∕黃正仲 譯 273
第 19 章 正常組織模式之劑量反應關係∕任益民 譯 303
第 20 章 正常組織的臨床反應∕洪世凱 譯 327
第 21 章 腫瘤模式系統∕陳一瑋 譯 356
第 22 章 細胞、組織及腫瘤動態學∕黃正仲 譯 372
第 23 章 放射治療中的時間、劑量與分次∕任益民 譯 391
第 24 章 放射治療後的再次治療:可能性及危險性∕林宏益 譯 412
第 25 章 另類之放射線療法∕陳一瑋 譯 419
第 26 章 腫瘤缺氧之生物學及其利用∕劉岱瑋 譯 432
第 27 章 放射生物學家眼中的化學治療藥劑∕蘇裕傑 譯 448
第 28 章 熱療法∕李文星 譯 490
辭彙 513
索引 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