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第一部份第一章先概述病毒學的基本背景,包括病毒的概念與起源、病毒的形態與結構組成及病毒的分類與命名等,第二章從病毒顆粒本身構造開始介紹,包括病毒蛋白質與核酸這兩大組成,然後第三章說明病毒的複製過程與異常情形,第四章則接續討論病毒與宿主單一細胞的交互作用。第五章與第六章則分別為病毒的病理學與病毒的免疫學之總論,討論病毒與組織、器官、系統的關係。第七章開始至第十章,進入個體與族群的層次,第七章介紹病毒的感染與傳播、第八章病毒相關的腫瘤、第九章病毒與細胞凋亡、 第十章病毒性疾病的檢驗,第十一章病毒性疾病的治療,第十二章病毒疫苗則注重於病毒性疾病的預防,第十三章則以病毒的演化及對未來之展望作為第一部份之總結。
第二部份則介紹病毒學研究之基本技術,因為現今對病毒之認識,完全是由研究之結果累積而來的。第十四章及第十五章包括病毒的細胞培養、病毒的純化、病毒的測定等。第十六章及第十七章則介紹蛋白質的免疫學技術,第十八章介紹蛋白質的電泳分析。第十九章除了也介紹蛋白質的雜交檢測技術外,第十九章開始至第二十一章介紹重點則轉為核酸,包括核酸的雜交檢測、核酸的擴增與核酸的測序。
序言
劉序
病毒學的中文書很少,楊繼江博士願意為病毒學編寫中文的教科書是值得鼓勵的。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步,病毒學的知識日新月異,也是目前生物科技發展的重要科目之一。除了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之外,病毒學在細胞、免疫學各方面的報告與時俱增。因此要做好病毒學的學問,必須勤加閱讀新知,一刻不能偷懶的,否則很快就趕不上時代的進步。願以此與讀者共勉。並樂為此書序。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技術暨工程學院 院長/劉武哲
何序
本書著者楊繼江先生數年前遠渡英國里茲大學研究所攻讀病毒學博士。返國後除致力於病毒學教學與研究外,更追隨愛滋病防治專家何大一博士從事專題研究,心得不少。近年來隨著時代變遷,病毒學內容更超越傳統的細菌學,幾乎可以從微生物學中分割成獨立學門。在教學需求下,兩年前本人乃鼓勵楊博士以其卓越學術專業編著病毒學。本著為學界發展的使命感,楊君即埋首於索集、整理病毒學相關論著。與一般著者相同,在編輯過程中確遭遇不少困擾,在自我期許和同仁激勵下,終於編製完成。誠如本人在臨床化學三版序中指出,由於資訊發達時代轉變,近年來國內在推廣本土化教材上,正如雨後春筍地蓬勃起來,值得倡導與鼓勵。無疑地,本書出版又為國內高等教育的教材,增添一冊。無論如何,一本新書的出版便是著者責任的開始,寄望本書往後能在科技日新月異中,不斷修訂,永續耕耘。
醫事檢驗推廣基金會董事長/何敏夫
作者簡介
◎楊繼江 英國里茲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現任 中山醫學大學醫事技術學系
武漢大學醫學院病毒研究所客座教授暨博士班導師
目次
第一部份:基礎病毒學
第一章 病毒學緒論3
第一節 病毒的概念與起源3
第二節 病毒的形態與結構組成13
第三節 病毒的分類與命名16
第二章 病毒的蛋白質與核酸23
第一節 病毒蛋白質與其結構24
第二節 病毒核酸與其結構32
第三章 病毒的複製43
第一節 病毒受體43
第二節 巴爾地摩分類法45
第三節 病毒的複製週期47
第四節 病毒增殖的異常情形55
第四章 病毒與宿主細胞的相互作用59
第一節 病毒進入細胞階段59
第二節 病毒進入細胞後的影響61
第三節 病毒感染細胞後的作用結果67
第四節 病毒如何致死細胞70
第五章 病毒的致病機制73
第一節 病毒抗原73
第二節 病毒抗原的呈獻與識別74
第三節 病毒的分子致病機制81
第四節 病毒的免疫致病機制83
第六章 病毒感染與免疫87
第一節 細胞媒介的抗病毒機制87
第二節 病毒感染的體液性免疫90
第三節 細胞激素的抗病毒作用94
第七章 病毒感染與傳播107
第一節 病毒的感染類型107
第二節 病毒的傳播途徑110
第三節 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112
第八章 病毒與腫瘤117
第一節 病毒致癌作用117
第二節 DNA腫瘤病毒的致癌機制120
第三節 RNA腫瘤病毒的致癌機制124
Ⅷ 病毒學概論
第九章 病毒與細胞凋亡131
第一節 細胞壞死131
第二節 細胞凋亡133
第三節 程序性細胞死亡、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137
第四節 細胞凋亡的機制141
第五節 病毒感染與細胞凋亡150
第十章 病毒性疾病的診斷169
第一節 病毒診斷的意義169
第二節 病毒分離與鑑定170
第三節 電子顯微鏡技術173
第四節 免疫學診斷175
第五節 基因診斷178
第十一章 病毒性疾病的治療183
第一節 抗病毒藥物的作用目標183
第二節 病毒感染的治療原則186
第三節 抗病毒藥物188
第四節 抗病毒藥物的相關問題195
第十二章 病毒疫苗199
第一節 病毒感染的免疫預防199
第二節 抗病毒免疫製劑203
第三節 病毒疫苗的相關問題207
第十三章 病毒的演化與未來之展望211
第一節 病毒的遺傳變異211
第二節 更小的傳染因子-次病毒215
第三節 病毒的演化221
第四節 病毒學的展望223
第二部份:病毒學研究技術
第十四章 病毒的細胞培養與相關技術229
第一節 細胞培養器材的處理229
第二節 細胞培養試劑的配製231
第三節 組織細胞培養234
第四節 病毒滴定237
第五節 中和試驗240
第十五章 病毒的純化245
第一節 病毒純化的標準245
第二節 病毒純化的原則246
第三節 病毒純化的方法246
第十六章 免疫螢光技術255
第一節 螢光的物理基礎255
第二節 免疫螢光的原理與方法257
第三節 螢光抗體的製備258
第四節 螢光抗體的染色262
第十七章 酵素免疫技術267
第一節 原理與分類267
第二節 酉每結合物269
第三節 酵素免疫測定方法的組成及條件274
第十八章 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279
第一節 聚丙烯醯胺凝膠的製備及性能279
第二節 盤狀電泳280
第三節 SDS—PAGE282
第十九章 分子雜交技術287
第一節 概 述287
第二節 DNA檢測290
第三節 RNA檢測294
第四節 蛋白質檢測296
第二十章 聚合酉每鏈反應299
第一節 PCR基本原理299
第二節 PCR的種類300
第三節 病毒核酸之萃取(Viral nucleic acid extraction)303
第四節 PCR操作程式307
第五節 PCR有關注意事項309
第二十一章 DNA測序法311
第一節 核酸序列測定的技術和策略311
第二節 Sanger雙去氧鏈終止法測序314
Ⅹ 病毒學概論
第三節 循環測序法(線性擴增測序)318
附錄一 感染人類病毒的分類及特性321
附錄二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安全防護基準329
英漢對照索引331